索引号 11330206002955388X/2024-200043
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 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局
成文日期 2024-05-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
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农业、畜牧业、渔业
索引号 11330206002955388X/2024-200043
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
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局
成文日期 2024-05-13
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
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
主题分类 农业、畜牧业、渔业
北仑区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

2023年以来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区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、二中全会精神,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自觉担起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“三农”水利责任的使命,为深入推进“六促六优”、奋力开创“双一流双示范”建设的新局面提供坚实保障。2022年民主评议机关活动,在第一类 11 家经济服务与管理部门中,我局位列第二名。3月20日,北仑区委、区政府首次被评定为2022年度全市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。先后获得全国“平安农机”示范县、受省委省政府表彰获全省“五水共治”工作先进集体、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集体、全省渔业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集体、全省动物防疫先进集体、全省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工作成绩突出集体、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成绩突出集体、作为全市唯一的全省首批幸福河湖试点县(市、区)获评全省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优秀单位等荣誉。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:

一、2023年工作总结

(一)突出集群集聚,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兴旺。一是把握战略定位,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。2023年,全区预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9500亩,其中早稻7000亩、晚稻15000亩、小麦2700亩、旱杂粮4744亩,完成率120%。生猪出栏41090头,存栏15995头,能繁母猪2157头。二是发挥龙头优势,推动农业产业高效发展。白峰阳东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整体工程、累计投入6500万元建设的“千亩方”都市农业示范区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。“北仑花卉”入选浙江省“土特产”百强第二批名录,新认定绿色食品4个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,创建市级优质农产品基地1家。三是强化“双强”赋能,打造强农富农全新引擎。2023年,完成省级农机服务中心4个,省级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5个,省级农机创新试验基地1个,新建农业标准化设施大棚39832平方米。四是筑牢安全底线,确保农业生产稳定有序。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安全县动态监测评价,成为全市唯一无需整改的县(市、区)。农安“1+11+N”三级网格监管体系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“典型”案例被写进省农业农村厅动态监测专题报告中。涉海涉渔安全实现重大事故“零发生”。

(二)突出全域美丽,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一是狠抓整改落实,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升级。对全区190个村(社)、15条重点线路及30个沿线田园片区开展专项考评。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评估考核中,我区多项工作得分排名位于全市前列。二是聚焦共富共美,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。启动“‘千万工程’再深化 和美共富新启航三年行动”,成立全市首个和美乡村专家智库,未来三年重点打造“一轴两翼三线”6条美丽乡村风景带、23个风貌整治重点村、10个特色产业重点村(片区)。三是打造区域名片,重塑北仑村庄品牌形象。出台《北仑区“百花香百村”行动方案》,启动城湾木槿、河头杜鹃、三山月季等11个花卉特色试点村建设,一期年底将全部完工。开展城湾村木槿主题七夕活动、福民村紫微岙乡村音乐节等活动,围绕花卉元素开展“河小花”等特色IP形象设计,推动花样经济发展。

(三)突出基层治理,不断拓宽农民共富路径。一是打好“组合拳”,推动集体经济“遍地开花”。针对2022年底经营性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下的46个行政村,落实92.6亩建设用地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,初步确定项目合作协议和项目备忘录,预计每村每年可提升经营性收入8万元以上。二是理好“基本账”,激活乡村治理“神经末梢”。推进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,推动“村民说事、对账理事、网格治理、下沉议事、合力谋事”五项制度落实。开发“对账理事”数字化项目,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服务能力。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化、规范化、信息化建设,做深做实农村“三资”监管工作。三是下好“改革棋”,跑出数字乡村“最快速度”。建设北仑区农业病虫害智慧生态防治项目(智慧蛙)、农业自然灾害防灾防治数字化项目(护农通),“智慧蛙”应用获评2023年“天翼杯”宁波港城北仑入口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,为“三农”发展提供数字支撑,为农业数字经济赋能。

(四)突出利民为本,持续巩固水利建管成效。一是抓实水利有效投资。2023年,完成水利行业投资11.1亿元,完成率为111%;完成管理业投资6.5亿元,完成率为100%。2023年续建霞浦永定河、白峰海塘提标加固、王家洋泵站、穿山泵站、青峙塘提标加固、城湾-新路岙水库联通等6个工程。二是加速推进“幸福河湖”。认真编制《北仑区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规划》,充分融入北仑特色;确定北仑建设全域幸福河湖“全市走前列、全省争一流”的目标,全面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。三是精准开展防汛防台。及时启动《北仑区水旱灾害防御应急预案》,组织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,防御“杜苏芮”“卡努”等台风期间,共排查在建水利工程7处、小流域山洪影响自然村62个、水利工程254处、涉河阻水点2处、临时便桥3处、施工围发2处,隐患均立行立改,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。

二、2024年工作计划

(一)强基固本,推动产业转型换挡提速

一是持续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划定,以粮油高产示范方创建为方向,打造优质高效粮食生产示范基地,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.9万亩以上,总产量稳定在2100万斤以上。加快推进惠民猪场和益丰猪场绿色畜牧改造提升,恢复生猪产能1.1万头,力争山防猪场项目落地,降低因坝头路西延拆迁瑞信猪场带来的生猪保供影响。发展葡萄、甜瓜、番茄、草莓等精品果业,蔬菜瓜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,产量5万吨以上。探索引入设施化、规模化新型水产养殖模式,水产品产量达1200吨以上。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稳步提高,力争全年增长5%以上。

二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高效农业。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继续培育“杜鹃花”等新品种,争取新增市级种质资源库(场、圃)1个。深化供给端“配方肥替代平衡肥”行动,实现主推配方肥供给端激励政策全覆盖,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0%以上、统防统治覆盖率44%以上。加大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地膜回收处置力度,预计回收量分别达30吨和25吨以上,回收率分别达99%和90%以上,处置率均达到100%。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,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7%以上。守住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,确保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%以上。

三是持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。引导花卉苗木产业向设施化、容器化转型,茶果产业向休闲采摘转型,粮油产业向生态立体种养转型。鼓励“稻+”综合种养,计划新发展稻渔共生500亩,探索推广“稻虾耳”高效复合种养新模式,实现“一地多业、一水多用、一田多收”。持续推进新碶千亩方都市农业示范区、小港小浃江都市农业公园等平台建设,加快现代农业园区转型提质。加大农创客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培育力度,力争新创建农创客省级示范基地等高水平示范基地1个、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。积极争取浙江省第五届盆景展落地北仑,举办首届农产品嘉年华活动并逐步打造每月一次的特色集市。

四是持续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行动,打造以“海濡农耕”区域公用品牌为主导,“碶彩农耕”“柴礼有颜”“晓味道”镇域品牌协同发展的品牌矩阵,不断提高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。深化农文教旅融合,引导规模农业产业基地以研学基地、采摘体验、农耕文化为拓展方向,实现延链补链。依托白峰年糕、春晓土豆、塔峙桂花等特色产业,持续打造以庆丰收为主题的系列农事节庆活动8场。全面落实农业“双强”行动部署要求,加快推动种养殖农艺与农机装备相融合、数字化与机械化相融合、种养殖设施建设与装备配置相适应、适度规模经营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。2024年完成创建省级农业“机器换人”高质量发展先行县。

(二)强村富民,绘就千万工程崭新画卷

一是扎实推进“宜居宜业”和美乡村建设。深入推进“千万工程”再深化和美共富新启航三年行动,以省级未来乡村、市级艺术赋能村、区级“百花香百村”为引领,打造一批引领生活体验、呈现未来元素、彰显港城韵味的和美乡村北仑范例,启动3个第4批省级未来乡村建设,创建4个以上市级艺术赋能村。加快推进“百花香百村”行动,计划新启动10个花卉特色村建设。坚持串珠成链,优化美丽乡村整体布局,系统串联沿线美丽资源,整体提升山水林田路房“六度空间”,重点打造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、市级“一环十线”、区级“一轴两翼三线”美丽乡村风景带。制定新一轮提升农村环境三年行动方案,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,对返潮严重的问题开展专项重点考核,实施“一村一策”,落实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,高标准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、农村公厕年度创建任务。

二是扎实推进“强村富民”乡村集成改革。严格落实《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升行动计划(2023-2027年)》,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,巩固集体经济“消薄”攻坚成效,全面推进全区统筹的92.6亩“三产”用地“飞地抱团”项目落地见效,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。深化“浙农经管”应用,推进“三资”历史数据迁移,力争CAE指数(数字系统考核指标)达到90以上。做好村社“围村停车收费”舆情问题整改规范,构建畅通、有序的村社停车管理体系,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。强化撤村社优化管理,稳慎推进永丰村经济合作社退出工作。出台《农村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》,组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,夯实农村社区化管理基础。加强政策力量协同、机制方法创新、典型经验引领、工作任务落实,推动“四治融合”乡村治理体系取得新成效。深化清廉村居和善治(示范)村建设,力争清廉村居和省市级善治(示范)村占比8成以上。

三是扎实推进宅基地与闲置农房管理利用。聚焦宅基地综合利用改革,积极争取全省宅基地改革试点区。指导全区各街道开展农民建房“一件事”联审联办,计划审批新建、翻建、改建农民建房200宗。做好建房需求调查和用地指标对接,落实新增建房用地15亩,缓解农民建房困难。推动农村闲置资源激活利用,探索激活新方式,推进闲置农房和农村低效资源组合开发,计划盘活闲置农房100宗。重点推进杨岙村1460平方米集体土地入市,连同整片闲置农房区域,打造高端民宿,培育乡村旅游、文化创意、农事体验等产业,促进农民增产增收。培育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经营主体,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、返乡人员和有实力、有意愿、有责任的企业有序参与。

(三)强心铸魂,赓续“三农”红色根脉

一是联建共建,亮化特色党建品牌。着力探索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的党建工作途径,加强与浙江农林大学等党组织的交流合作,以“党建联建”形式全方位推动党建与“三农”工作互融互促、见行见效。持续打造“党旗红 惠三农”特色党建品牌,结合“三服务”和“三联三送三落实”工作,深化“红色周末”、实事项目等特色做法,推动每名党员干部每月至少下基层1次、每个党支部每月至少解难题1个。

二是育苗惠农,强化年轻干部培养。做强“育苗惠农”年轻干部训练营平台,打造年轻干部实践基地,组织全局年轻干部分开展村庄结对帮扶活动,每年至少参加1次村民代表大会、解决1个村级难题、完成1篇调研报告。强化梯队建设,努力达到35周岁以下正科级领导干部和30周岁以下副科级领导干部分别占总数25%以上的配备目标。

三是严管厚爱,深化党风廉政建设。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条主线,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关办法,强化纪律意识。持续抓好七张问题清单、主题教育检视整改、巡察反馈意见、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机关意见建议整改等工作。每季度1次定期组织开展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,着力营造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清廉氛围。





Baidu
map